全球招商服务热线:4008-008-413
关注投资海口的微信公众号
方法1:查找“投资海口”
方法2: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官方微信公众号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家和海南省招商动态

发展新质生产力!海南如何发挥最大优势?

 发布日期:2024/6/2 21:00:10  文章来源:海口日报  浏览次数:

海南加快建设“陆海空”三大科创高地,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

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涉南繁种业经营主体收入总额突破百亿元、千家海洋产业类企业集聚崖州湾、商业火箭“排队”待发、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成型起势……


从一粒种子,到无垠海洋,再到浩瀚宇宙,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三度一色”等比较优势,不断培育壮大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陆海空”三大科创高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向数图强”,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推动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01 发挥优势,布局三大未来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海南最大的优势何在?答案是“三度一色”,即温度优势、深度优势、纬度优势和绿色优势。


对于海南的“温度”,南繁基地的全国各地科研工作者们感受最为深刻。每年冬春,全国800多家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8000多名科研人员来到南繁育种、制种。26.8万亩的土地,繁育出全国70%以上的农作物新品种。


“海南独特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加代繁殖,在湖南培育新品种一般要花8年,在南繁时间可以缩短一半。”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说。


作为“南繁硅谷”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正加速建设,各类科技创新要素不断集聚。


俯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2022年,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挂牌成立,该中心108亩核心科研试验基地日前已投入使用,这是我国首个室外大田条件下周年全时、多盐度、规模化耐盐碱水稻专业化科研试验基地,可全面支撑耐盐碱水稻基础研究、种质创制、品种选育、精准鉴定、示范展示、科普宣传等需求。


目前国内20多家顶尖农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分支机构已入驻崖州湾科技城,常年开展南繁科研育种工作,集聚在此的种业创新企业有2800余家,助推全省南繁产业产值突破120亿元。这里孕育的水稻、玉米、大豆、棉花以及蔬菜、鱼类等新种良种,不断从实验室走向大田大湖。


同在崖州湾科技城内,“深度”优势也发挥着巨大的“磁吸效应”。利用毗邻深海的区位优势,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等国内顶尖科研院所相继落户,通过创建公共服务平台等模式创新,让崖州湾科技城像一块“磁石”一般,聚集了约1000家海洋产业类企业。


将目光由崖州湾延展开来,可以看到四面环海的海南,正抓住海的资源,把握海的优势,不断寻求向海图强。近年来,“两船两器”“深海一号”“海洋立体观测网”和“海洋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深海装备在海南落地和运行;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载人潜水器频频自海南出发,向深渊探索。


“深海一号”大气田。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而坐拥我国目前唯一的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借助“纬度”优势,在航天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目前,星际荣耀、星河动力、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等许多国内头部商业航天企业,已经进驻或计划落地文昌国际航天城。此外,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今年将实现常态化发射,众多火箭公司已经展开竞争。


02 聚链强链,抢抓新赛道新机遇


瞄准产业新赛道,海南正加快布局,海上风电、生物医药、芯片设计制造、石化新材料等新产业、新项目近年来相继开工或投产。


去年11月,以半导体芯片为主导产业的海南航芯高科技产业园项目在海口竣工投产,这是海南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重大破局性、引领性项目,规划建设20条生产线,包括10条半导体功率模组生产线和10条芯片封测生产线。


俯瞰海南航芯高科技产业园。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芯片作为电子设备的“心脏”,无疑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也是海南布局数字经济的重要抓手。海南航芯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115天,从开工到竣工仅用了18个月,以海南航芯的“链主”企业为依托,海南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上发力,正加速集群成势。


当前,数字经济正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我省大力支持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复兴城等园区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动漫游戏、物联网、区块链、数字贸易等重点产业。2023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超1400亿元,互联网企业注册总数达到5.2万家,向数图强迈出坚实步伐。


首个6万吨碳捕集项目开工、博鳌近零碳示范区运行、首笔生态产品总值(GEP)贷、首单蓝碳交易落地……作为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的省份之一,海南最大的本钱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向绿图强也成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俯瞰博鳌近零碳示范区。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紧抓新领域新赛道蕴藏的新机遇,我省因地制宜发展海上风电、光伏、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产业链。去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在新增车辆中占比超50%、全国第一,保有量占比全国第二;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78.5%。


新质生产力加持下,新兴产业“生强枝”,传统产业也在“发新芽”。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在海南金盘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口数字化工厂内,工人们只需在手机端点击操作,电磁线和绝缘材料就被无人运输车准确送到了指定的生产线上,工厂内已经实现了电信5G信号全覆盖,不仅可实现24小时高效作业,同时也节省了整体人工成本。


临高金牌港开发区在新型建筑产业生态打造上持续发力,不断强链补链,增强园区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工业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应用,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增强产品竞争力。目前,园区已签约进驻装配式建筑企业38家,其中新型建筑企业30家。


03 鼓励创新,企业迸发澎湃动能


3年时间,从“新人”成长为“小巨人”,这是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生生物)的进阶之路。


于2020年落户海口国家高新区的苏生生物,瞄准运动损伤领域,致力于开发精准治疗的先进医疗器械,在多个全国甚至世界级骨科难题上取得突破,于2023年获批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如何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近年来,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如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速扩容工程、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等。


此外,深入推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精英行动”,分层次择优培育一批标杆企业,以“领军企业”“瞪羚企业”“种子企业”为抓手,逐步建立起既有创新龙头又有专精特新的高新技术企业“精英梯队”。


良好的激励机制和营商环境,让企业自主创新有了更多“底气”——


苏生生物逐步建成了生物力学、细胞药物实验室和GMP生产车间,以及完整的临床干细胞制备和质量控制标准化体系;


同为“小巨人”企业的海南飞行者科技有限公司,结合公司发展战略进行长线研发,与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长期合作。“公司还发挥广东、海南‘双总部’优势进行异地研发,聚焦深海潜航器和管道机器人等领域进行‘针尖式’创新。”该公司董事长陈鋆表示。


以专破局、以精立业、以特求强、以新赋能,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多项技术内容填补市场空白,发展优势不断凸显,逐渐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新生力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


看见自贸港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调试工作有序开展

“软硬兼备”冲刺本月底具备发射能力


5月31日,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建设现场。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33℃的高温下,不锈钢管路竟在几分钟内迅速结冰。这种断崖式降温,源自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内一场奇妙的液氮加注调试。


5月27日上午10时许,位于文昌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加注供气系统氧氮加注库区内,液氮加注调试正在进行。只见阀门开启,液氮从槽车流出,通过6米转注软管进入加注管路,组成加注供气系统的不锈钢管外围立即被冷雾环绕,钢管被层层冰霜包裹。


“不错,这说明我们的设备运行正常。”看到这个结果,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加注供气系统副主任兼氧氮指挥王鹏脱口而出。他解释,由于液氮沸点极低,约为-196℃。在调试时快速吸热导致管路温度骤降,周围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进而形成霜和冰覆盖在管路外壁,原本银灰色的管路迅速变成白色,像覆盖了一层霜雪。


16时30分左右,王鹏带领调试团队经过近8小时的精心操作、检查和验证,涉及300多个阀门的操作,确认液氮顺利输送至一号发射工位固定勤务塔5夹层的过冷器。经过检测,调试中控系统、供气系统、液路系统和排放系统考核良好。直到电脑上各项指标显示设备均运行正常,这场调试才算真正完成。


“这不仅标志着氧氮调试工作的圆满成功,也代表了一号发射工位大型设备设施调试全面结束。”看着调试结果,王鹏脸上露出笑意。


回顾这场调试,王鹏告诉记者,团队为此做足了诸多准备。


在当天8时召开的班前会上,团队便开始检查氧氮加注库区设备设施状态准备,部署调试任务分工、注意事项;9时30分,液氮调试正式开始,首先进行管路预冷;10时30分,液氧系统调试接续进行,液氧加注管路预冷、调整运转并进行管路测温……此次调试成功,亦为6月底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具备发射能力打下基础。


2024年是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实现首发的决胜之年,是我国商业航天进入常态化运营的关键之年。在海南自贸港政策加持下,海南商业航天的建设发展备受关注。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郭强介绍,随着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不断落地,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经网罗行业人才,不断增强商业航天发射软实力。


硬件方面,随着任务时间不断临近,当前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建设已经竣工,正在进行发射前的能力评估。作为能够兼容多种型号火箭的二号发射工位发射台目前也已经全部安装完毕。与之相匹配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项目技术区三平厂房也正在全力加快建设。


“商业航天发展前景广阔,海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种种条件加持下,落地文昌的商业航天企业也越来越多。”郭强举例,如天兵科技还选择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周边建设火箭组装测试厂房,将有力推动商业航天实现常态化发射。


出彩人生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发射事业部注供气室主任何艳:

“一步一个脚印,朝首发目标前进”


“嘘……”5月19日21时,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加注供气系统煤油调试工作正有序进行,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发射事业部注供气室主任何艳从踏入库区的那一刻起,便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发出提示。


大伙儿随即四散俯身侧耳,检查设备周围是否有微弱的气体泄漏声。直至确认未出现问题,且机器显示各项数据全部正常,大家才都放下心来。“每次来到库区,第一步就是做漏气检查、看数据指标。”何艳向海南日报记者解释。


作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内的一名“娘子军”,何艳已经在航天事业耕耘23年。高考那年,何艳无意间收看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火箭发射直播,让她对航天事业心生向往。


2001年大学毕业后,敢闯敢冲的何艳投身航天事业,历经西昌等卫星发射基地,最终于2022年来到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负责加注供气系统技术前期对接。


在航天发射领域,加注供气系统格外重要,堪称发射场的“生命线”和“动力源”,尤其注重精准、精细,需要耐心打磨,不容任何闪失。今年2月底,何艳主动请缨承担起加注供气系统调试工作。


在近1900亩的发射区,她带领团队穿梭于各个气源库区之间,仔细研究工作效率、工作质量,通过串行改并行、简化系统结构的创新手段,减少了调试时间;在煤油系统调试中,又改用气瓶供气,简化步骤,以确保调试工作更高效顺畅。


一项项工作成果,让何艳获得了同事们的认可。可她仍有烦恼——


在海南施工,技术难题并不难克服,而多变的天气却常常成为阻碍因素。何艳说,风雨天气到来,经常会影响设备入场,也容易让原定的调试时间不得不推迟。


面对“恼人”的天气,她需要在克服天气影响的基础上推进施工。“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要24小时昼夜不停赶进度。”何艳说,随着火箭卫星进场等关键节点的临近,凡事须超前完成,绝不能在关键时刻给整体拖后腿。


3个月来,面对工期紧、降雨多、子任务需交叉同步进行以及众多承制方协调难题,团队通过加班加点、并行工作流程和精心安排人员,成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750立方液氮罐珠光砂填装,预冷液氮罐、吹除气检缓冲罐等多项调试任务,确保任务提前且高质量完成。


如今,作为航天产业发展的重头戏——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正冲刺6月底具备发射能力,各项任务节点就在眼前,何艳带领团队每天奔波在路上,激情满满。


采访中,何艳的车里正循环播放Beyond乐队的歌曲《光辉岁月》。何艳说,“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这句歌词她很喜欢。


“我相信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就可以坚定地朝着实现首发的目标走去。”何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