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贝伦当地时间11月1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会场传来重磅消息:海口市3家企业的绿色实践案例从众多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5美丽中国·绿色空间使用者典型案例集》《2025企业(园区)气候行动案例集》,成为海南省唯一有案例入选的市县。
据介绍,大唐海口清洁能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入选全国27个气候行动案例集,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海口石油分公司和山能智慧供应链管理(海南)有限公司2个案例入选全国40个绿色空间使用者行动典型案例。
案例成果以中英文双语形式面向全球发布,此次入选的3个案例的实践绝非孤立的“点状突破”,而是海南“向绿图强”的生动缩影,不仅展现了中国企业的绿色转型成效,也向全球输出了可复制的“海南方案”。

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海口石油分公司项目。
3家企业何以入选?
“此次入选的3个案例涵盖清洁能源利用、能源转型、绿色建筑等多个领域,不仅在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方面成效显著,更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提升,深度契合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回应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共性需求。”海口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能源转型领域,海南以“清洁能源岛”和“智慧交通”为双引擎的发展路径引发全球关注。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毛东利在贝伦介绍海南生态文明实践与气候行动成果时提到,截至2025年9月底,海南全省电力装机约2500万千瓦,其中60%以上的新增装机来自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海南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60%,位居中国首位。
从技术创新维度看,案例中的企业突破了行业低碳转型的关键瓶颈,为海南清洁能源体系建设提供了“硬核支撑”。
大唐海口清洁能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的天然气发电项目年发电量达24亿千瓦时,占全省统调装机容量的7.7%,建成海南首个“5G+”智慧电厂,并在供电、废水排放等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热带海岛能源供应的稳定性难题,也为海南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省”提供了关键技术储备。
在模式适配性上,企业实践深度结合海南地域特征,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本土化方案”。
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海口石油分公司的“碳中和加能站”案例,精准应对海南台风多发的气候特点,定制抗风等级达12级的光伏支架系统,利用加油站屋顶、护坡等闲置空间打造“光储充放”一体化站点。自2022年投用以来,该站点累计光伏发电41.35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51.93吨,年直接经济效益达18.6万元,为传统油气行业转型提供了清晰路径。
山能智慧供应链管理(海南)有限公司的“绿色公共建筑全周期低碳实践”,则聚焦海南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其开发的海南能源交易大厦采用外循环呼吸式幕墙系统,搭配80.85%装配率的工业化建造方式,年节电达145万千瓦时,折合减少碳排放量约606吨。这种从设计、建造到运营的“全周期低碳管控”模式,既降低了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又为热带地区商业建筑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参考的标准范式。

山能智慧供应链管理(海南)有限公司项目。
从效益协同角度看,企业案例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彰显海南“保护与发展共赢”的绿色转型逻辑。
大唐海口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年产值达14亿元,税收超1亿元;中石化海口石油的加能站通过科普活动动员超800人次参与绿色能源宣传;山能智慧供应链的能源交易大厦项目通过设备节能、照明优化及可再生能源利用,对应减少碳接放量约606吨,有效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让绿色转型不仅能守护生态环境,更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的新引擎。

大唐海口清洁能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项目。
“海南的实践表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并行不悖,绿色转型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发展革命。”毛东利介绍道,此次COP30上,海南还展出了海口北港岛“保护与发展共赢”的社区实践、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的开发应用、生态产品的认证推广等案例,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下一步,海南将以此次COP30为契机,持续深化与国际社会在蓝碳研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的合作,加快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继续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更多可感知、可复制、可推广的热带岛屿解决方案。

